2020年全球及中國新發及死亡癌癥病例情況
人體好比是一個不斷運行的機器,機器壽命的長短,取決于它的質量和使用方式。而疾病的發生,大多可以歸結為基因和生活環境。其中基因好比出廠設置,是無法改變的;而生活環境卻有很多變量因素,比如生活方式、環境、損傷、感染等等。
而當代打工人們,長期飲食不規律、勞逸無度、日夜顛倒、吸煙酗酒、缺乏運動,還要面對超大的生活壓力,心理超負荷,不懂得減壓,長期處于焦慮煩躁、抑郁寡歡的情緒中。這樣的生活狀態就變得更容易導致癌癥的發生了。
在很多人的印象里,老年人患癌癥占據絕大多數,年齡越大,患癌風險越高。盡管這也是事實,但根據2020年9月來自美國癌癥協會等單位發表的青少年癌癥的研究統計顯示,最近10年(2007年~2016年)數據,各年齡段年輕人(15-39歲)的癌癥發病率都在不斷地上升,不同年齡段的年輕人群癌癥發病類型也有差異。
對于15-19歲的青少年,淋巴瘤發病率最高,而對于20-29歲年齡層,甲狀腺癌、睪丸癌和黑色素瘤發病率最高,到了30-39歲,女性乳腺癌、甲狀腺癌和黑色素瘤位居發病率前三。
可見,癌癥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,年輕人也應當開始警惕,甚至更要重視。
尤其平時身強體健的人更需要重視,因為強健的人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態都很自信,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,覺得平時的檢查根本沒有必要,即使檢查也查不出什么問題,疾病也不會隨意的找上門。
一般健康的人平時就算生病,也會選擇用自己靠自身去抵抗它,長時間就會造成身體的各個機能的損傷,這就增加了患癌的風險。反而體弱的人更能重視自己身體的狀態,不易忽視體檢的重要性,往往能及時得到治療。